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部在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形成了养殖、饲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完善的产业链,年产销肉类产品300多万吨,拥有近百万个销售终端,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双汇的产品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双汇品牌价值606.41亿元,连续多年居中国肉类行业第一位。
双汇控股母公司—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是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总部在香港。万洲国际业务辐射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中国“双汇”、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等众多备受市场青睐的产品和品牌,双汇牌冷鲜肉、双汇王中王在中国家喻户晓,史密斯菲尔德品牌享誉欧美市场。万洲国际在肉制品、生鲜品和生猪养殖三大领域均排名全球第一,是全球规模最大、布局最广、产业链最完善、最具竞争力的猪肉企业。
万洲国际拥有2个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深圳上市,“万洲国际”(00288)香港上市。“双汇发展”在福布斯“2014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100强”位列第24位,中国大陆第1位。“万洲国际”股票被列入英国富时指数、香港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指数成份股。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先生,拥有40多年的肉类行业管理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培育了两个上市公司和一支远见卓识、经验丰富、高度敬业、高度专注的管理团队。万隆先生被授予“漯河市特等功臣”、“中国肉类行业十大功勋企业家”、“美中经贸发展领军人物”、美国《时代》周刊全球“食神”。
国际化后的大双汇,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加快全球扩张和资源整合,用好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保持和巩固在全国、全球的领先地位,在“调结构 扩网络 促转型 上规模”的方针指引下,进一步做好产品,做大品牌,做强企业,持续提供健康、安全、放心、时尚的产品,为广大消费者、股东和社会创造永续价值。
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于河南省郸城县金丹大道08号,注册资本112,909,092元,法定代表人张鹏。公司主要从事乳酸及乳酸盐类的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L-乳酸、乳酸钙、乳酸钠等多个产品,产能12.8万吨/年。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工、轻工等许多重要产业领域。拥有双汇、金锣、蒙牛、伊利、娃哈哈等知名客户,35%左右的产品出口到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关爱民众健康为宗旨,加大品质管理,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HACCP食品安全管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HACCP、GMP、FAMI-QS、CNAS、KOSHER、HALAL、BRC、FDA等权威体系认证和食品认证。2010年9月,被授予河南省国际知名品牌以及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2011年10月,被授予河南省省长质量奖。
公司紧紧依靠技术创新,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之路。公司设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乳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长期的科研攻关,解决了L-乳酸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公司正积极开拓乳酸在生物降解新材料领域的应用,即以高纯度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生产聚乳酸(PLA),公司目前已经投资建设了年产1万吨丙交酯联产聚乳酸工程项目。聚乳酸不仅具有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石油基材料的实用性能和成型加工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可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世界公认的环境友好型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农用地膜、快餐饭盒、食品包装材料、手术骨钉、手术缝合线、可降解心血管支架、药物缓释材料、合成纤维、高档纺织面料、3D打印材料。聚乳酸以其优良的特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可替代纤维、医用材料、包装材料等石油基塑料制品,实现生物降解、消除目前困扰世界各国的“白色污染”问题。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公司目前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平原农区玉米精深加工与循环经济深度融合,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公司充分发挥地处黄淮海玉米主产区—豫东平原的区位优势,利用当地大规模种植的玉米作物为主要原材料,在粗加工、初加工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及净化提纯技术将其营养成分淀粉转化为对日常生产生活具有广泛用途的乳酸、乳酸盐、乳酸酯等产品;并进一步以所生产的高品质乳酸为原料,利用绿色合成技术生产环境友好材料丙交酯、聚乳酸产品,实现了对玉米这一大宗农产品由粗加工、初加工到精加工、深加工等多层次的价值增值;为促进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对延长当地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向更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四川驹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城市配送服务,一直专注于城市物流创新和改革。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在成都,重庆、深圳、广州、上海、西安等61个城市相继建立137个分子公司,为顺丰、天猫、海尔等上百家企业提供配送服务,成为全国专业的城配专车服务商。2015年参与“创客中国”第三场“华西汇”,以10余个投资意向举牌成为当场火热的创客项目,并获得超亿元融资为企业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16年,驹马物流积极响应国家十三五统筹号召,在拓展业务版图的同时,在互联网物流生态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2017年,驹马物流一举拿下4.5亿投资,旗下互联生态卡车产品面世,驹马专车项目进军全国计划开启,通过有效整合社会闲散运力、离散的货源,完成了对运力、信息、货物的聚合与分发,建立起城配专车服务体系,大幅提高了城市物流的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城市物流模式--------“城市智慧物流生态圈”。
驹马物流一直专注于城市物流创新和改革. 打造“城市智慧物流生态圈”,以互联网为平台工具,不断整合物流各阶段及关联市场价值链,服务涵盖物流项目、汽车销售市场、二手车市场、汽车后市场等。驹马将实现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和信息流、现金流的资源整合。
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英公司)是以樱桃谷鸭加工为主,集祖代种鸭繁育、父母代种鸭、种鸡孵化、商品鸭/鸡养殖、屠宰冷冻加工、熟食加工、饲料生产、羽绒加工等系列化生产于一体的国家大型禽类食品加工企业。跨越式发展 自公司投产以来,通过连续实施五期大的工程建设,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2009年12月16日,华英农业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募集资金6.28亿元,这是继双汇、三全之后第三支在A股市场成功上市的河南农业股。华英农业的上市,为华英融入国际资本循环,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公司拥有1个祖代鸭场、19个父母代种鸭场、9个种鸡场、126个大型标准化养殖基地、6条肉鸭屠宰加工生产线、4条熟食生产线、2条肉鸡生产线、7条饲料生产线、2条羽绒生产线,1条羽绒制品生产线,站在世界肉鸭加工行业顶端,真正成为“标准国际一流、规模行业前列”的樱桃谷鸭加工基地。公司在立足潢川的同时,不断将“华英”模式向外延伸,分别在省内的淮滨、淮阳、山东单县、江西丰城组建了分/子公司,进一步提高了华英的规模、效益和品牌影响力。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国际化大型食品集团,是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双汇集团凭着“优质、高效、拼搏、创新、诚信、敬业”的企业精神,以“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双汇品牌形象和信誉高于一切”为质量方针,为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率先引入系统管理理念,于1994年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通过了ISO9000、ISO14001、ISO22000和HACCP认证,并先后通过了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出口认证,双汇的质量信誉和品牌价值得以不断提高。
改革与创新是双汇文化的核心,双汇集团通过持续推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使企业发展获得了无限动力。以人为本,善待人才,回报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机制,以及“用数据说话,按标准办事,看业绩评判”的考核机制,造就了大批管理、科研、经营人才,造就了双汇优秀的管理队伍、生产队伍,科研队伍、营销队伍。通过技术创新,有效化解成本竞争、质量竞争、产品品牌形象竞争的市场压力,改进和提高企业的产品技术和赢利水平。通过思维创新,实行“新产品、新包装、新价格、新结构、新形象”的五新策略,实现了新形势下的新突破,成就了行业发展的“双汇奇迹”。
双汇品牌,承载着双汇优秀企业文化的全部,代表着双汇的信誉,代表着双汇的产品品质,发展和弘扬双汇这个中国品牌,是双汇人永远的使命。
20多年来,双汇集团在万隆董事长的带领下,在万隆精神的指引下,坚持走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联动的创新之路,第一阶段,万总提出“优质、高效、拼搏、创新、敬业、诚信”的“拼搏”文化,带领企业实现了100亿的跨越;第二阶段,万总提出“按标准做事、用数据说话、看结果评判”的“数字”文化,带领企业实现了500亿的跨越;在未来的第三阶段,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万总高瞻远瞩,提出“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诚信”文化,他将指引企业朝着超千亿的目标迈进,双汇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类食品集团,成为支持农业、带动农业、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百年双汇,缔造出世界级肉类品牌。
昌建控股(原双汇地产)创立于2003年,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服务集团、建设集团、贸易集团、资产管理等公司协同发展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房地产业务以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发展区域,目前已拥有60多家控股子公司,在全国近30个城市开发项目超百个,服务业主40余万,2020年位居河南省民营企业百强第23位。
昌建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美好品质生活,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发展,汇聚品质住宅、商业广场、康养综合体三大产品业态,打造多样化?活?式。
在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昌建始终秉持“灵活、强悍、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遵循“简单、务实、高效,解决问题"的工作原则,坚持管理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集团百年基业。
百年企业,责任当先。昌建始终坚持企业公?建设,先后通过昌建慈善公益基?、昌建关爱基?、昌建春蕾班、千万捐赠?程、精准扶贫等平台,累计为社会各类公益慈善事业捐赠近6000万元,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单位)奖。
拥抱合作,共商共赢。昌建先后与近二十家头部房企深度合作,被业界誉为有“温度”的合作伙伴。
守正出新,?稳致远。在集团“?次创业”战略构想引领下,昌建始终秉承“创新、奉献、求进步”的企业精神,以产品力和服务力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为营造城市幸福?活贡献更多?量!
郑州轻工业学院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抓住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经过38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从1977年建校至上世纪末,为中央部属本科院校;1998年转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2011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约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
学科专业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近年来,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是河南省博士授予权立项建设高校,拥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开展博士生培养。学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21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有7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目前拥有13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省级二级学科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实力雄厚。
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60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4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拥有双聘院士、河南省“百人计划”人选、省级特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等200余人,形成了以院士及河南省特聘教授为核心,以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博士为中坚,以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有9个学科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在校生 24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 23000 余人,各类在校硕士研究生 1000余人,另有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 10000 余人。学校一直面向全国招生,已为国家输送 10 多万名合格毕业生,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多次被评为“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和“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全国烟草行业、家电行业、电池行业、食品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的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学校获得“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高校军训先进单位”“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高校综合实力20强”等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设有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应急平台信息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烟用香精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食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郑州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40个科研机构,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拥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9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郑州市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9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自然科学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数量达7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70余部。《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科技类核心期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河南省一级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与郑州市、许昌市等地市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国内一批烟草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与轻工及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如三全、双汇等知名食品企业,新飞、海尔等知名家电企业保持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香精香料、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功能材料、食品加工、轻工机械、智能控制的研究等项目,在实现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长年为红塔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神马集团等著名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 1584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拥有田径场、体育馆等良好的体育设施,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亿元,拥有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450余万册,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数据库、SCOPUS数据库等71个中外文数据库,并配备有电子阅览、语音听力等现代化设备;校园无线网络遍布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校园的每一角落,学校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
对外交流 学校在利用国际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方面走在河南高校的前列。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国10余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经常选派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考察,并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设有河南省最早的雅思考试中心,并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最好的考点之一”。
校园文化 学校凝炼了“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形成了“崇德、尚学、和谐、创新”的校风。学校是省级文明单位,坚持文化育人,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潮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搭建了广阔平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党建思政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着力打造和谐校园建设,营造了团结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被授予“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全省唯一、全国仅有的两所之一的食品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为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和河南食品工业大省及全国食品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十大职业教育品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组建单位,也是河南省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学校。
三任省委书记对我院发展寄予厚望。2008年3月,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调研全省食品产业发展状况时强调:漯河市要全力打造食品加工基地、食品交易基地、食品消费基地、食品教育基地和食品研发基地,要在现有食品学科的基础上,建成食品大学,为河南食品产业培养和储备人才。2010年3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亲临学院调研,他勉励学院:你们学院面向地方经济,重视技能培养,毕业生就业率几乎100%,确实办的很有特色,还要继续努力。2010年9月,原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调研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时指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有力地支撑着河南食品产业的发展,是新时期河南省三大职业教育品牌之一。
近年来,全体教职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使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在校生15000多人,两个校区,老校区占地面积30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800亩。开设有食品加工、食品检验、食品机械、食品制冷、食品包装、食品营销、食品物流等20多个专业。专任教师432人,一批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专职任教,他们中有:学院院长、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河南食品检测专家、硕士生导师李五聚教授;教学副院长、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食品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高愿军教授;学院副院长、河南省食品工艺专家、中国第一支火腿肠发明人张学全高级工程师;机电一体化学科带头人崔国荣教授;食品包装学科带头人程晋国高级讲师;市场营销学科带头人曹源等。学院建有肉制品工艺、乳品工艺、焙烤工艺、饮料工艺、食品分析、食品检验等31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和14个微机室1000多台高配置计算机及一个校办工厂,校内实验实训设备价值5000万元,同时依托双汇集团、乐天澳的利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众品集团等成立了3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学院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联合办学,与江南大学、郑州轻工学院等联合办学,开展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
漯河市政府依托学院成立了漯河市食品研发中心。学院近年来加大了科研、教研力度,学院教师在国家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漯河市科技进步奖5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
学院已培养毕业生近5万人,近年来培训食品企业在职职工8500多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30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满意率98%以上;90%以上的毕业生安置在双汇集团、乐天澳的利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等河南省著名食品企业,多数已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骨干,为推动河南食品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学院已形成教学与科研并举,以职业教育为龙头,社会培训为辅助,函授与远程教育为两翼,食品专业为骨干,多专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办学格局,成为全省有影响的职业学校和全国知名专业品牌,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荣誉。河南省教育厅依托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成立了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有30所相关院校、9家食品科研机构及28家河南省著名食品企业,将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院以城兴,城以院荣。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三任省委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担当起漯河食品教育基地建设主力军和食品研发基地建设生力军的作用,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期望,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努力使学校成为食品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成为漯河中国食品名城的一张新名片,二到三年内升入本科院校,推动漯河及河南食品产业的发展。
河南工业大学(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历史沿革
从 1956 年建校至上世纪末,为中央部属院校; 1959 年开展本科教育, 1981 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98 年划归河南省管理; 2010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河南工业大学。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和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入选国家首批“ 2011 协同创新计划”、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已经成为全国粮食行业、磨料磨具行业和河南省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
2 .学科专业
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现有 20 个教学单位, 68 个本科专业, 18 个硕士一级学位授权点, 113 个硕士二级学位授权点,拥有 6 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5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3 个国家级卓越工程专业, 3 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1 个省级特色专业, 6 个双学位专业, 18 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99 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学校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
3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 2177 人,副高级职称以上 912 人,专任教师 1600 余人,博士 597 人。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1 人,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6 人,河南省中原学者 1 人,省级特聘教授 10 人,校级特聘教授 4 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专家、教学名师、有突出贡献专家等 90 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等 140 余人。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进站博士后人员 9 名。学校具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建校以来,学校涌现了大批知名专家。老一辈专家教授中,有中国储粮昆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教授,粮食缺氧储藏研究的开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掌握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术的张根旺教授,解决粮食筒仓防爆难题的周乃如教授,开创国内砂轮制造、研磨工业学的汪璠、张国贤教授等著名学者。他们潜心学术,立德树人,奖掖后进,功勋卓著,为我国粮食事业、磨料磨具行业及学校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为后继者树立了榜样。
现任教师中,有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谷物与豆类分会主席卞科教授、国际谷物科技协会主席王凤成教授、三届奥运会田径裁判王晏教授等知名学者,还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粮食工程建设委员会、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磷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职务,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和教学岗位上,教书育人,竭诚奉献,堪称楷模。
4 .人才培养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330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28000 余人,专科生 3500 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1300 余人,外国留学生近百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 18000 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为国家输送了 10 多万名合格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连年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连续十次荣获“河南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2 年荣获全国就业 50 强高校称号。 2009 ~ 2014 年分别荣获“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本科院校综合实力 20 强” 、“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 、“ 2014 值得推荐的 20 张河南教育名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德国、波兰、韩国、台湾等 20 多所境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招生和校际交流项目,为在校生出国学习、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5 .办学条件
占地总面积 193.8 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 93 万平方米。拥有三个校区,分别是莲花街校区、嵩山路校区、中原路校区。学校建有高标准的教学大楼和现代化的学生公寓,教学科研设施先进、齐全,校园环境优雅宜人,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拥有先进的网络教育管理中心、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有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虚拟实验教学中心、 18 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和一个工程训练中心、 1 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物理学、化学、力学、电工电子、机械基础等一批基础实验室,以及食品工程、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电子商务、证券与期货等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大批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目前全部仪器设备超过 5 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 4.4 亿。
学校是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试点单位,拥有河南高校第一个万兆校园网,教育网、联通、电信、移动四大网络接入总带宽达 21G ,实现了无线网全覆盖、信息门户集成和大数据综合利用,网络应用系统涵盖了校园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化平台。
学校图书馆早在 1992 年被原商业部批准为“全国粮油学科文献情报中心”。目前总建筑面积达 5.06 万平方米,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 235 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 300 多万种,中外文纸质现刊近 2000 种, SCI 、 EI 、 IEL 、 Elsevier 、 SpringerLink 、 EBSCO 、 CNKI 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中国学位论文等中外文数据库 43 个,自建粮油食品、超硬材料与磨料磨具 2 个专题特色数据库。网上图书馆系统使读者在校内外均可方便快捷地查阅电子文献资源。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先进的服务设施、服务理念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现代化应用程度达国内先进水平。
6 .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形成覆盖整个粮油食品学科领域以及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工程、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经济学、超硬材料等学科的部分领域具有一定特色的科学研究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7 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307 项,承担省部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961 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06 项;主持、参加制定或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174 项,其中主持并获得国家标准贡献奖一等奖 1 项,为全国粮食行业夺得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最高奖励。发表学术论文 10421 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等收录 2108 篇;出版学术著作 398 部。学校作为第二主持人单位联合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 2011 协同创新计划”,进入国家高端创新体系。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是全国粮食行业权威学术期刊。《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
学校拥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粮食物流研究培训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郑州)、河南省谷物资源转化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粮食光电探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粮油仓储建筑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等 29 个国家、省部级科技平台;物流研究中心、粮食经济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还有河南省高校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14 个地厅级科技平台;有各类校级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平台近百个。成立了河南省高校首家院士工作站。学校作为股东高校之一发起组建了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与社会共建了 “ 河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 、 “ 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院 ”;学校还有岩土工程研究所、物流研究所等 54 个校级学术研究机构
7 .社会服务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在粮食储运、仓厂建设、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超硬材料及磨料磨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目前,全国约 70% 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 50% 的植物油加工企业、 90% 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采用学校研发的技术。学校作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中坚力量,完成大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为构建中国现代粮食流通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负责编制的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为我国粮食行业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投资 337 亿元的国家储备及物流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全部采用我校储藏工艺;同时,学校还承担了该项目 1/3 工程设计任务,使我国粮食储藏工程与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8 .交流合作
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发展模式。建有“全国粮食行业(郑州)教育培训基地”,先后承办各类培训班 46 期,累计培训全国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 2700 多人。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开展校研合作;与郑州市、周口市、鹤壁市人民政府和省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开展校地合作;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上海良友集团、双汇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许继集团、贵州达众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威尔士大学、瑞丁大学联 5 个本科专业;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开展在校生交流。 2007 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谷物科技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小麦协会、加拿大小麦局、法国小麦协会、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发展中心等进行合作交流;成功举办了“联合国粮食物流国际区域研讨会”、“国际小麦品质及面粉改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2008 年被批准为国家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承办单位,迄今已培训来自 86 个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行政与技术官员 500 余名。
9 .校园文化
形成了“团结进取,务实高效”的校风、“博学奉献”的教风和“勤奋诚信”的学风。学校坚持文化育人,开设人文教育公选课,举办系列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搭建了广阔平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10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学校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打造和谐校园,营造了团结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党委、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文明单位、全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郑州轻工业大学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抓住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属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约共建高校;2009年和2018年两次列入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2020年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
学科专业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近年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拥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化学两个ESI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装备智能制造”2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省级重点学科18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设计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个。
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校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近800人,博士学位教师800余人。汇聚了双聘院士、“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中原学者、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等200余人,形成了以院士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博士为中坚,以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校持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已为国家输送近15万名毕业生,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国食品行业、烟草行业、家电行业、电池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的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学校获得“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高校军训先进单位”“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等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设有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食品生产与安全2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应急平台信息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学科平台44个,拥有1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近五年,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35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130余项。自然科学研究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20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00余部,授权专利900余件。《轻工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SCD来源期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
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在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电气装备智能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轻工机械、工艺美术等领域研究优势,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与郑州市、许昌市、济源市等地市签订了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内一批烟草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与河南省支柱产业、产业集群、轻工行业的大型企业如大用、三全、双汇、好想你等知名食品企业,与许继、森源、平高等知名电气企业,与美的、海尔等知名家电企业,与平煤神马、濮阳惠成、多氟多等知名化工企业,与宇通客车、中信重工等知名机械企业保持着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科学校区、东风校区和禹州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200余亩。学校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拥有各类中外文纸质图书238万余册,电子图书860万余册;拥有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有Nature、Elsevier、Wiley、IEEE、SCI和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及自建数据库、免费数据库共170余个,拥有全国高校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拥有功能齐全、应用丰富、有线无线网络覆盖全校的万兆校园网,是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国际交流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引进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方面走在河南高校前列。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近8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经常选派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考察,并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广泛进行学生交流、联合培养等合作。与美国奥克兰大学、意大利卡梅利诺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学校设有河南省最早的雅思考试中心,并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最好的考点之一”。
校园文化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渐凝练形成了以“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立德树人、格物致知”的教风和“勤奋向上、求知笃行”的学风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学校积极开展“最美轻大人”“轻大学子·榜样力量”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潮等第二课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获批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试点学校。
党建思政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营造了团结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党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被授予“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上海应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化风机制造厂,位于上海市嘉定工业区霜竹公路4388号,占地100亩,拥有标准厂房50000余平米,仓储40000余平米,注册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建有科技力量雄厚的技术中心、专业化的风机加工中心、设施完善的风机检测中心,其中,风机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能效实验室备案,加工中心拥有数控激光切割机、转塔冲床、等离子切割机、旋压机、平衡机、剪板机、折弯机、焊接机器人等先进的数控自动化设备。
公司拥有28年专业生产风机的历史,主要生产各类工程风机、工业风机、空调风机、消防风机等系列风机及风机专用电机,公司生产的"应达"牌风机广泛运用于民用和工业各行业,营销、服务网络辐射全国省会城市和主要地级市的机电市场,"应达"品牌在中小型风机市场独树一帜,形象鲜明,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在公司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首都钢铁公司、大庆油田、西安交大、兰州铝业、玉柴集团、双汇集团、大众汽车、宝钢集团、世博工程等知名企业和工程对应达风机产品的厚爱和支持,提高了应达风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公司崇尚以人为本,文化兴业。关注顾客需求,重视客户服务,注重品牌提升和维护能力,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守合同重信用AAA级"单位称号。作为中国制冷学会、中国风机协会成员,公司以ISO9001:2015作为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电机产品通过3C认证、CE认证,工程风机通过消防鉴定及相关检测鉴定,为拓宽视野,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公司加入了AMCA协会。
公司在吸收欧美先进风机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SAB品牌风机,于2012年隆重推向市场,产品聚焦空调风机、工程风机、工业风机三大系列,以其优良的设计、精心的制作,打造品质更优的应达精品风机,适用于环保、建筑、冶金、化工、电力、涂装等领域的建设和配套。
相信应达!我们不仅会一如既往的做好"应达风机"的产品和服务,还将致力于为新老客户提供品质更优、服务更好、性价比更高的SAB风机,为广大客户的工程建设和配套产品锦上添花!